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劳模服务

【涉县工匠】三十九年如一日,精益求精的制衣匠——宋海元

来源: 时间:2019-08-06 08:30

    1963年的太行山区,人人贫困的年代祖辈生活在这山沟沟里靠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耘艰难生活,这一年宋海元出生了。1980年宋海元17岁,改革开放的春风还没有吹进这重峦叠嶂的太行山,高中毕业宋海元第一次违抗了父亲,他已经偷偷的学艺有成,希望靠自己的双手改善家庭的生活条件。在那样的年代一个男人,从事服装制作这样的事业在父辈看来是错误的,是不务正业的,是不体面的。

 

    一再的坚持下1980年冬天宋海元的成衣铺营业了,三个月的营业,靠着扎实的基础与诚信赢得了第一桶金和乡亲们的需要和赞赏,同时也获得了父辈的认同。1981年夏宋海元将门脸开到了县城里,靠着诚信勤劳对制衣技术的执着追求匠人的涵养,他的生意非常的好,扩大规模是必然,他开始招徒授业,边做生意边教学生。一个农村娃的成功经历让老乡们纷纷把自己的儿女送来学习,学费很低学会为止。对徒弟从来都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学成之后愿意留下的就在他的作坊工作,愿意自立门户的他也大力支持。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工艺上遇到问题他都会不假思索的倾囊相授,就这样涉县以及涉县的周边山西省河南省的县里青年纷纷来学习,作坊变成了工厂,二三百人的工厂日夜不停的生产。一大批青年有了摆脱土地独立生存的途径。他说从来没有统计过教了多少学生,但估计也教了一两千人了。即便是生意做的再好,规模再大,宋海元依旧坚持在生产的第一线,教育的第一线,对质量的严格把关,不合格的成衣会被不断地返工甚至不计成本的重做。有时候会让学生感觉他不近人情过于严苛了。可正是他的严格才是他的学生个个手艺了得。如今逢年过节或他的生日总有学生三三两两或携家带口的前来探望,这可能比他做的任何事都要骄傲欣慰了。

 

    2000年以后国家经济腾飞的同时也是对老旧轻工业的巨大打击。商品服装的大量涌入市场,凭借着流水线统一裁剪,做工精细,价格低廉的优势使定制成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落后的生产方式成为他工厂生存的巨大阻碍,尽管他不管生意多忙都抽空出去考察学习,但流水线的生产者甚至无法独立完成一件衣服不懂制衣理论的情况是他这种匠人完全无法接受的。但经济规律是不讲情面的,正如邓小平总理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大手一挥说的那句别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就这样既然他没有选择流水化生产和转型,工厂的衰败成为必然。很少有学徒再来学艺了,生意的不景气使他不得不遣散越来越多的职工,不少学徒也转行做别的,或去外面的流水线上做工。这让他非常心痛却没有办法。他不愿意放弃匠人的生产思维和手段,为了生存他开始转型做舞台服装和影视剧服装。虽然以前也做但那都是为了服务家乡而做的,因为这种服装费时费力,没有规律可循每每都是创新,如今这却成为宋海元的用武之地!天铁集团俱乐部,崇利之钢俱乐部,涉县的工会,涉县的春晚节目组,涉县电视台,周边县的学校政府组织,这些组织的晚会或演出每每找他承办或与他合作。家乡一二九师纪念馆以及娲皇宫的道具服装全是由宋海元承办的,近几年陕西影城和北京的剧组也常常找他合作。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人他都认真对待,这也是宋海元被社会认可原因。生意再见起色可工人不多了,忙时常常召回已经自立门户的学徒过来帮忙,可长此以往不是办法。那时的年轻人已不愿再费这样的精力来学习这门手艺,这时涉县特校的老师来做舞台服装,特校的聋哑学生排练的锣鼓舞蹈需要演出服装希望在涉县春节联欢会上演出。宋海元有个习惯每当自己承办舞台服装的晚会只要有时间一定要去现场观看演出时的服装效果,这可能是他唯一的娱乐活动了。特校的聋哑学生演出的非常成功,还被选去市里比赛。特校的老师说这些孩子除了先天的残疾其他与常人无异,可他们毕业之后就很难找到工作了。这些话深深的影响了宋海元,他想要帮助这些孩子。自己需要工人,聋哑学生需要工作融入社会,他找到特校领导一拍即合下签下了一批聋哑学生前来学习,由于语言障碍教授变得异常困难,花费了几倍的精力终于使他们能够毕业工作了,给予他们正常工人的工资。这个匠人的社会责任使他花费了更多精力财力来培养这些不容易被社会接受的弱势群体应该有的尊严。

 

 

 

    在别人看来顾客就是上帝的服务宗旨在宋海元这里可能不太适用,因为他可能因为舞台效果和制作经验等因素与客户的意愿不符而和顾客吵得不可开交,为了舞台效果或演出效果他不惜自己倒贴成本来完成服装的制作。这对于商人来说可能是致命的错误,可这应该是做匠人应有的品德!所以商人很难成为宋海元的第一标签,匠人才是他的第一属性。正因为如此往往吵得最凶的顾客还是会找他合作的原因。

 

 

 

    宋海元的大上海贞贞服饰店开业至今已有三十九年的时间,除却亲友长辈离世,过年少有的几天闲暇外一年至少有三百五十日在他那裁剪案前与剪刀布匹为伴。五十七岁的他没有买过车,没有旅游过。三十九年如一日,匠心之诚可见一斑!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